6月白紋伊蚊指數由5月的10%上升至18.1% 上水達34%高於警戒水平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7/16 16:45

最後更新: 2020/07/16 19:53

分享:

分享:

食環署今日(16日)公布,六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由五月份的10%上升至18.1%,屬於二級水平。(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食環署今日(16日)公布,6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由5月的10%急升至18.1%,屬於二級水平,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孳生的情況略為普遍但維持在警戒以下的偏低水平;其中蚊患最嚴重地區為上水,指數達34.2%。而6月份白紋伊蚊密度指數則由5月份的1.4隻微升至1.5隻,顯示監察地區內的白紋伊蚊成蚊數量並不多。
   
為加强對登革熱病媒的監察,食環署由今年六月起把監察地區的數目由57個增加至62個,新增的5個監察地區包括黃大仙西、將軍澳東、牛寮及木棉山、麒麟山,以及長洲北。在62個監察地區中,26個的分區誘蚊器指數高於20%的警戒水平,指數最高的監察地區是上水,指數為34.2%,其次是牛寮及木棉山,指數為32.7%,第三是將軍澳北及馬灣,指數為32%。食環署已即時在有關分區啟動跨部門滅蚊應變機制,與各相關部門及持份者協調並加強防蚊及滅蚊工作。

至於各主要口岸的每月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亦由五月份的2.3%上升至六月份的3.5%;而每月密度指數方面,六月份的指數為1.3,與五月份相同。

食環署發言人稱,由於白紋伊蚊能在細小的水體中孳生,呼籲市民應做好家居防蚊及滅蚊措施,包括視察家居及附近環境、徹底清除可供蚊子孳生的地方等,以除去可能積聚的蚊卵。

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分四級,反映不同程度的白紋伊蚊滋生情況。一級(指數低於百分之五)表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滋生情況並不普遍。二級(指數為百分之五或以上但低於百分之二十)表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滋生的情況略為普遍。三級(指數為百分之二十或以上但低於百分之四十)表示監察地區內超過五分之一的地方有白紋伊蚊滋生。四級(指數為百分之四十或以上)表示監察地區內接近一半的地方有白紋伊蚊滋生。本署會因應不同情況,採取具體的防控措施。

北角丹拿區區議員鄭達鴻表示,北角區「有山有水」,每到夏天6、7月蚊患情況的確較嚴重,他指上星期亦接獲多宗街坊投訴在戶外「企一陣被蚊咬」。鄭認為這與政府近月將資源全投放於抗疫有關,導致「顧此失彼」。他指,今年的重點項目, 一定是防疫,加派了人手加強環境衞生及消毒,相對便會減少了人手滅蚊,「少了留意蚊患情況」。

鄭認為政府應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畢竟不是普通的蚊,可傳播登革熱的一定要好小心」,又指若社區出現登革熱個案,對現時已無暇顧及其他病症的醫療系統造成負擔。

實時追蹤香港各地區疫情個案,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責任編輯:洪芷晴